笔趣趣 > 轮回之帝国历史 >轮回之帝国历史

第五十章 出动

帝国新的钱币“景炎通宝”,在经过了近一年的准备和策划后,于景炎四年五月,被当作俸禄和军俸发到了现任官员和军士手中。这是行朝于阅军之后,给予它海上臣民的又一个惊奇。

这些漂亮的钱币足以堪称这个时代的精品,由小到大的五种硬币,在色泽上明显可以看出铜含量的变化,就是在重量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令人惊异的是,它们表面的文字和图案不仅细腻、平整、光滑,而且当你把每一种新钱放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一致,几乎不差分毫。

不过它的一文钱很小。陆秀夫和赵与珞在这个一文钱上花了不少的工夫,最终还是做到了陛下所要求的、只有以前一文钱一半左右的大小。但也正因为小,所以它表面细腻的文字和图案才显得更难得。

陆秀夫和赵与珞其实很清楚,由于价值的不对等,帝国历史上始终有人进行毁钱制铜的不法行为。为了防止再度出现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忠实地执行了小皇帝的旨意。现在您要是再毁钱制铜,有没有利就不好说了。

这实际上是一次无耻的货币贬值和掠夺,因为过去一千个钱被十个或几十个硬币就给代表了,朝廷在民间购买东西所给的钱,就此数量大大减少。可这总比它过去给会子、交子之类的纸币强多了,并且帝国已经开始用新钱兑换、回收此前所付出的这些纸币。

同时,由于新钱币的外观上,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实在是太精美了,故此所有人也都接受了。

当然,帝国仍允许旧的铜钱在岛上流通,只不过随着交换,它们后来逐步全被替换掉。实际上,当时就有人拿旧钱去换新钱,因为漂亮同样也是一种价值。

东之所以首先进行币制改革,除了现实所迫,还由于在宋代历史上、包括后世的明、清,都存在相当多的实物经济。

《宋史职官俸禄制》上记载:“宰相,枢密使,月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绵百两……”以及其它乱七八糟的补贴。

宰相和枢密使每人一月的俸禄是三百贯,也就是三十万个钱。如果再加上帝国其他的官员,以及民间商品流通中所需,这个钱币的需求量,是过去的帝国根本无法满足的。

由于没有那么多货币,而且就算有,官员搬也要搬半天。因此在我们帝国的历史上,官员俸禄的很大部分实际上是以实物形式来发放的。

宋初官员的月俸三分之一是钱,三分之二则是实物。直到清代,甚至官员中还发领米的票。

相对应的是,朝廷向百姓征收的赋税,也是一会儿钱,一会儿实物,名目繁多,花样百出。这里面不仅问题很多、漏洞很大,官员们玩的手脚就更多。

您要想杜绝古代中国官场的许多漏洞,建立一个新的帝国,甚至在以后大力发展工商经济,这个货币制度一定要先弄好。因为不合理或不完善的货币制度,正是中国古代的缺陷之一。

事实上,东现在条件不具备,否则,他是很愿意将帝国的货币制度直接过渡到银本位制的。

当然,这个穿越者在新货币正式投放之前,也没有忘了恶搞。

他请来了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和赵与珞,让老赵以帝国户部尚书的身份起草了一个朝廷正式文书,并写了三份。然后让另外三人在每一份文书上都签上字,他再“啪”地一声盖上玉玺,放入三个分别装有全部七个钱币的木盒子里密封起来。

在众人疑惑不解的神情中,他告诉他们这是为了存档。

历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货币改制就这样被咱保存下来了,尤其是这里面还有宋末三杰的签字,这要是放到后世,百万,少了点吧?东的眼睛里晃动的全是后世的房子、票子、车子,就差“五子登科”了。

他的这一行为的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后代的人们一直保留了这个举措。千年之后,历经岁月的沧桑,他留下的三份存档,有一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它成了人类货币发展史上罕见的文字加实物见证。

更重要的是,印有帝国君主头像的金币,由于帝国皇帝认为自己的笑容过于恶劣,影响了帝国的天朝形象,下令停止制作。于是这个本来就制作不多的金币,成为后代难觅的重宝,而成套的货币就更是弥足珍贵了。

后世的研究者多数认为,景炎四年货币改制的直接诱因,来自于帝国在哪个特殊时期的财政危机。但这个大胆的改制,导致帝国的货币制度,在现有的水平上完全可以满足几倍于宋代经济规模的需要,由此,宋帝国为建立整个东亚地区的宋元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个在后世看来相对比较先进的货币制度,帝国哪位神秘莫测的皇帝、小小年纪是怎么想出来的?同样成为他留下来的、景炎年间众多难解的谜之一。

而东在实施这个举措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笼络他的大臣们。

他把哪些金币和银币各取一个组成一套,分发给跟随朝廷的大臣们。并且学着后世的做法,附上一张宋代的硬纸片,用他自己制作的鹅毛笔,在上面亲笔写上“国之忠臣”四个字。

毛笔字不行,硬笔字咱还是可以滴。

他的这个做法让许多大臣“老怀大慰”:陛下还是重视咱们文人的。这或多或少也安慰了一些文官有些失落的情绪。

宋瑞看着新钱币是后悔不迭。他从惠州钱监搬来的大量铜钱和铜、铅、锡等制钱原料,是这次重新制钱的重要材料,可当时还有很多半成品或废钱他没有拿。他现在是真的理解了谢复所说的、“能拿走的一定要搬走”的意思了。

陆秀夫更是心痛不已:到占城和爪哇去买粮竟然用了那么多钱,要是现在,用十分之一的铜币都嫌多,这可以在朝廷里发好几个月的俸禄啊。浪费,太浪费了。东的好老师差点得了心口痛。

赵与珞这个常年与海商打交道的人,心里更像是被猫抓了一样。

他对海外的了解比朝廷里其他的人更清楚。原来帝国的钱那些人都当宝,这景炎通宝要是拿出来,还不让他们傻眼啊?其它的你就扔了吧。不,不,不,要和他们换,而且就按陛下定的面值换,咱要一个就换他们五个、十个、五十个、一百个,换回来后再重做,接着换,这生意实在是一本万利,要赶紧做。

老赵仰天长叹:陛下聪慧啊。

东并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他更注意的其实是另一件事:通货膨胀。你一下子在岛上投放了那么多货币,物价肯定会有波动。

但他最关注的是粮食,因为他知道,在人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里面,“食”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衣”。只要“食”的价格没有太大变化,其它都可以忍受。

琼州有海洋捕捞经济的辅助,严格来说在食物上并没有很严重的压力,但百姓总还是要吃粮食的。尤其是新分土地的人,他们总要到一季收获以后,才能自立。在此之前,朝廷无论如何还是要给予帮助的。

由于岛上来了太多的人,虽然帝国从前期开荒的人手里和海外购了点粮,但在粮食上怎么说都还是有缺口。可只要挺过了这一段时间,一切就好办了。

而现在朝廷的粮食来源只有两个:一是从海外购买,二是到沿海去采购。

他再度召集朝廷重臣商讨了这些问题。

朝议的结果是:把已经制好的钱拿出来,让陈宜中、赵与珞看看到海外能不能再购;另外就是让杜浒的军情司秘密在沿海买粮。

东在朝会上再度否决了有些朝臣杀回沿海的建议。他认为己方实力仍不足,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扩充行朝的力量。除了继续招收工匠和流民外,目前要着手建立新的根基,那就是冉安国所说的流求。新的流民可以向琼州和流求两个地方分流,只要愿意,到流求开荒的人依然免赋税。只不过这个免税的时间,经朝议,减为十年。

但所有这些,都必须保证海上交通线的畅通,因为广南东路的工匠已经被杜浒“绑”的差不多了,再有的,只能从福建和浙江地区拉,实际上现在也已经如此了。而从粮食上看,广南东路和福建地区这两年战乱不断,粮食产量下降很大,要买粮也只能是浙江地区。

这样,泉州的蒲寿庚就成为了广南和两浙中间需要拔掉的钉子。为此,刘师勇的水师就需要再度出动。

在兵部的大堂,东告诉刘师勇:“刘将军,虽然现在朝廷在海上暂时没有对手了,但这不够。泉州的蒲寿庚仍然对我们将来的行动有威胁,水师要去清道,彻底消除这个威胁。朕不希望看到海上还有任何能威胁我们的其它水师存在。”

刘师勇腰板笔直地站在哪里:“请陛下放心。”

东冷冷地说道:“蒲寿庚杀了帝国的宗室,又杀了那么多江淮军将士,这笔帐不能不算。他不是心疼他的财物吗,告诉弟兄们,泉州港里的船,只要是蒲寿庚的,连上面的货,凡是能抢的,统统都给朕抢回来。不降的就送它们下海喂鱼。”

他转过身来又看着苏刘义:“刘义将军,督军司要向弟兄们传达朕的旨意,凡抢回来的东西,愿意要实物的也好,喜欢钱的也罢,其中两成分给他们。但务必要讲清楚,其它的是作为军费。朝廷现在还很困难,工匠们那里制作军械也不容易。知道了吗?”

苏刘义一挺胸:“臣明白。”

但他和刘师勇相互看了一眼之后,又问到:“陛下,如果船不是蒲寿庚的呢?”

东嘿嘿一笑:“也拉回来。让那些人知道,来做生意的,同样也需要给我们交点保护费。”

相关推荐:执掌阴曹最强红包鬼帝我的奶爸人生妹子凶猛草根太子爷重生之洪荒圣人从安布雷拉开始天绝剑仙降临国漫当大佬神游诸天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