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宋元之末 >宋元之末

第八十章 文天祥上书

() 午饭过后,按照之前的安排,金安泰陪同秦起去拜见洛阳城内一位重量级人物。

这位名叫郑酋爽的中年人,是洛阳郑家的掌舵人,洛阳郑家是洛阳的世家,至今已屹立三百年不倒,是洛阳城最大的大家族之一,影响力横跨政商两界。

不久前,郑家与洛阳另一家大家族黄家起了纠纷,本来在这次纠纷中黄家理亏,于是在其他家族的调解下,黄家做了相应的赔偿,事情基本已经算是结束了。

但身居洛阳官府要职的黄家二少爷却心有不甘,他利用家族与元朝河南行省高级官员的紧密关系,罗织了谋逆的罪名,将郑酋爽的长子郑晨星下了大狱。

郑晨星被衙役们从自家商铺里,直接抓进了监狱,简单审问后,便迅速转送到了汴梁的行省监狱。

郑家在洛阳自然有些路子,但在汴梁却基本歇菜,这也是郑家这些年在官场势力严重衰退的一个表象。

郑家无奈之下,只得寻找间接的关系帮忙,这件事被洛阳和汴梁的民军情报队获悉后,就觉得是个好机会。

如果和郑家拉上了关系,以后情报工作自然是多了许多的便利!

在情报队员的引导下,秦起和金安泰所乘坐的轿子进了一个安静的巷,高高的院墙上布满青苔和爬墙虎,一看就是非常有历史有经历的院子。

‘吱扭’一声响,一扇不显眼的门悄无声息地打开了。

院落的面积真大,绕过了层层假山、水榭和树林,终于来到了一个孤零零的院落,这是园林中的院落,秦起从轿子上缓缓下来,心中感叹起来。

“在这洛阳城中心寸土寸金的地方,占了这么大一块,郑家果然是实力雄厚啊!”

南宋都城临安,右丞相文天祥正在奋笔疾书给皇上的奏章。

文天祥不仅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政治家。即使是在元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他仍然坚持认为,南宋的危机主要在内部而非外部,因此积极要求改革。

现在元军退去,南宋赢得了一个宝贵的喘息时机,再不改革恐怕就没有下次机会了!

他在奏章中直言批评了南宋一直奉行的‘守内虚外’方针,认为它其实就是‘镇内媚外’的同义词。

这种方针长期实施的后果,就是国力越来越空乏,国土越来越狭,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也被严重地削弱。

仅仅提出批评,那是谏官们做的事情,他文天祥作为右丞相,自然不能只做简单的批评,他需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文天祥开出的药方,是要求加强地方力量以抵御外侮。

文天祥自己也清楚,他的这一提议,是会触动皇家那根敏感神经滴!

其实文天祥所的道理很简单,zhōng yāng过于集权后,地方的积极xìng无法调动起来,而zhōng yāng既没有jīng力也没有能力,来管好各处的大事务,所以zhōng yāng应该稍稍放权,特别是兵权。

但放权之后,也许会有无穷后患,那就是地方官员尾大不掉!特别是拥有实际兵权的武将,将很有可能成为危害皇朝安全的风险因素!

秦起和金安泰终于见到了郑家的掌舵人,郑酋爽身形微胖,白面长髯目光锐利,此刻他面带微笑,看着眼前这两个神秘的能人秦起和金安泰。

秦起和金安泰都是第一次与郑酋爽见面,由于自己的身份敏感,因此都使用了一易容术,但还是保留了各人的基本轮廓。

或者,他们画了个淡妆。

两个人的掩护身份是:江南大昌商行的大掌柜和二掌柜。

一阵寒暄客套之后,金安泰拱手对郑酋爽道:

“我们大昌商行有意在河南河北一带发展,非常希望能得到郑家的大力提携,当然在郑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尽全力给予帮助。”

见金安泰非常直截了当,郑酋爽微微颔首,也直奔主题:

“现在我的长子郑晨星被黄家构陷入狱,人已经被移送至汴梁,不知贵商行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他救出来呢?”

金安泰十分欣赏郑酋爽的直白,看来双方是一路人,这样沟通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们大昌商行在河南河北一带人生地不熟,要是走人脉关系,我们也使不上什么劲。而且我们听黄家二少爷与河南行省的最高官员私交密切,因此除非能在京城大都有过硬的关系,否则是难以走官府的渠道救出贵公子的!”

“不过我们大昌商行,倒是有不少忠心耿耿、办事得力,悍不畏死的武功高手,如果能与你们郑家配合起来,应该可以用武力救出贵公子。”

郑酋爽对秦起和金安泰的来意大致心里有数,听金安泰如是,也没有表示出十分意外的样子。

“我儿郑晨星被定成谋逆之罪,按常理应该会被押往大都,但最近河南河北一带民军风起,官府担心路上不安全,也许会在汴梁直接动手,你们如果要帮助我郑家,是否有什么具体打算呢?”

终于问到了关键问题,秦起向金安泰示意,站出来开了腔:

“郑先生,如果贵公子被押解赴大都,我们就在途中劫人;如果官府要在汴梁动手,我们就劫法场!当然我们已经过了,我们在这一带人生地不熟,准确的消息还得由你们来提供,而且你们是家属,官府按是应该知会你们的。”

文天祥的奏章已经写好,他缓缓地将它装进一个硬纸折中,然后陷入了沉思。

文天祥知道自己奏章中所提出的观,一定会触痛皇室的敏感神经。但是他觉得真正的忠臣,必须对君主出大实话。

皇室的敏感神经是哪一根呢?来话长。

本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早年间是一位军权在握,并且深受他的君主后周皇帝信任的武将。

但他却不顾君臣之义,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导演‘黄袍加身’的闹剧而夺取了皇位,从此改国号为大宋。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帝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

通过自己亲自发起的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着非常大的能量。

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它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

相关推荐:我的青春恋爱物语很有问题贞观憨婿元末科技帝国元末之雄霸天下穿越元末的快乐青年我被校花逆推后被校花逆推之后迢迢和亲路:契约王妃从向往开始制霸娱乐圈反派boss被我渣到怀疑人生[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