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罪恶中突围 >罪恶中突围

一百七十三、文学梦(2)

阳安山青水秀,民风朴实,是内江地区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县,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孕育文人的地方。现代和当代,阳安都出过非常有名的作家,既有五四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上世纪的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县文化馆有自己的文学期刊,有专门的文学辅导老师,也有一支庞大的业余创作队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阳安的文学创作氛围非常浓厚,在全省都小有名气。

文化馆的文学辅导老师姓刘,大家都简洁地叫他刘老师。他身材高大,神情严肃,说话慢条斯理却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厚厚的镜片后面那双深邃的眼睛,目光异常地犀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眼睛是有毒的。”被他看中的稿件,稍经加工后一般都会被上一级刊物采用。鼎盛的时候,在他周围,聚集了七八十个业余作者。年幼的20岁左右,年长的50多岁。当然,作者多不一定就会出好作者,正如作品并不以多取胜一样,大多数人都是来凑热闹的,到后来还是树倒猢狲散;但刘老师后来成了刘老,成了四川有名的文学评论家,为四川大多数有名望的作者及其作品写过评论。

在这个圈子里,叶明也有自己的小圈子。杨小波和付坤便是这个圈子里和他关系最密切的朋友。他们把自己的作品拿来大家讨论,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给对方,把自己的快乐拿给大家分享,在一起的时候感到非常愉快。叶明感觉到,联系他们的不仅仅是文学和相同的志趣,更重要的是人的品质。态度往往决定事物的性质;对文学对生活的态度,会因人而异;因此,仅仅是相同的志趣,并不一定就能使他们成为好朋友。真正使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是他们彼此间的真诚和对人生对文学的真诚态度。

杨小波是一名教师,岁数比叶明小一点。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童年的生活十分悲惨。童年的不幸往往会给人带来太多的痛苦和遗憾,这太多的痛苦和遗憾,使他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付坤在一个地质勘察设计院工作,经常在野外作业。他见多识广,幽默风趣。他经常出差,而且很多时候一出门就得几个月以后才能回家。长时间的野外生活,不免使人感到枯燥和寂寞,看书和写作则是排遣烦恼的最好办法。每个文学爱好者,都有其原因和自己充分的理由。

文学是人类成本最低的梦想。一部分人当然可以把文学当成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但文学本身需要严肃认真的态度。

文化馆每个月都有一次创作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作者的重点稿件。通过这种方式,阳安县一批作者开始出作品。但是,到后来,人们听见的意见往往是奉承,或者人云亦云,毫无见地。于是,这种活动的价值,对叶明来说便是结交新朋友并提供了和朋友集会的机会。

和朋友在一起时,他们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文学、对作品的态度和看法。他们从对方身上发现自己的优劣,吸取精神养料和不断提高自己;从对方的成败里,分享快乐和吸取经验教训。他们好像是一个人的不同侧面,形成了一种合力,从而合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个体。这种友谊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对一个人成长甚至一生,具有不可多得的有利影响;只有在一定的阶段,同时又具备一定条件,只有在心存着幻想的年轻人之间,才可能有这种纯洁的友谊。(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我的门派太有才盗墓从云南虫谷签到打卡我家老祖天天想跑路传道从太极拳开始明末突围突围为科学奋斗最强战神学习使我快乐![综]阴阳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