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罪恶中突围 >罪恶中突围

二百零一、心中的圣殿(2)

从事省外业务,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免费跑很多地方。

叶明去得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北京四通八达,交通相对方便,是叶明在北方出差时最好的中转地,因此一年里他总要去好几次。

北京,是国人心中的一个圣殿。初次去北京的人,不免有一种朝圣的心理。当然,北京给每个人的感受和印象,都不仅相同。在叶明看来,大套,或者说大气,是北京最明显的特征。

宽大的马路,高大的建筑,无不体现出一种大套;甚至有些街边小吃店的面条,也大套到只卖半斤一碗:“咱从来没有二两一碗的面条!”通过故宫到天安门广场的下人行道,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瞬间从历史穿来到了现实,更是大套得让人心潮起伏。勾画北京城最主要的笔法,是直线;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是宽阔笔直的,同样体现出一种大套。有一次,叶明打算向一个小青年问路,话还没有说完,那小青年十分不耐烦地嚷道:“甭问我,甭问我!”这就是京城人的大套;执勤的老大妈,开出租车的司机,旅店里的服务员,那居高临下的目光以及说话时慢条斯理的语气,谈论国事时直呼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以及所表现出的“万事通”,无不透露出一种大套。作为首都,北京可谓是霸气十足。作为官员,去了北京才知道自己的官小;作为小小百姓,去了北京才知道什么是大气,才知道自己渺小到了什么程度。

在北京,令叶明最伤脑筋的是住宿。最好的住宿点,莫过位于贡院的省政府办事处。这里有乡音,饭菜虽然已经是变了味的“川味”,但基本上还过得去,而且价格低廉;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离火车站和当时的地标建筑“国际饭店”很近,所处的位置交通方便而且非常好找,不至于让人迷失了方向。第一次来到这里,叶明就看上了这个地方;住进去,似乎有一种归宿感。但是,在京的政府办事处,主要任务是接待政府机构进京的人员,对企业出差人员可弃之不顾。

接待室的墙上,有一张醒目的表,上面挂着的牌子,表明床位登记情况。叶明一进接待室,首先就盯着这张表。

“阿姨,有空床,给一间嘛。”

“哪有空床!你还是早点儿到别的地方去吧。”

“那表上不是挂着好几张牌吗?住地下室也行。”

“地下室也没有了。都是别人预订了的。”

“我等,等到有人退房就是了。”

叶明退到靠墙的座位上,拿出一本书读起来,一幅耐心十足、不住进这里不摆休的架势。

每天出入北京的四川人,总有三五万人,而省政府办事处,只有八百个床位。通常情况下,政府机关进京的人员,都会通过电话预订床位,而企业出差人员在这里只能住地下室,并且也不一定有床位。

在叶明的感觉中,这个办事处好像就是自己在北京的家,如果能够住进去,心情也会不一样。因此,他不肯轻易离去,而是执着地等待,直到有人退房时为止。多几次,接待室的服务员已经认识叶明了。有时见叶明等得太晚,服务有些于心不忍,只好给他安排一下地下室的床位。

地下室是大铺,几十人住在一起,空气混浊,而且吵闹。可是,经过奔波劳累后,叶明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晚上反而睡得很香。

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是世界一流的,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无不体现出古人的大套,同时也使北京显得格外地厚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北京,仍不失其古朴的风格。我们甚至可以说,北京的每一幢建筑,北京的每一个街名,甚至北京的空气,北京的每一粒尘埃,北京的每一滴水,都饱含历史的元素,都是文化的积淀。

不论到什么样的地方,叶明最爱逛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书店。世间所有的风景,都不过如此,都不是各自想象中的模样,都不会在短时间里消亡。而在他开始学写东西的时候,书也是奇缺商品,一见了书他就买,也不管是否用得着,他的积蓄就全花在买书上了。特别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他非买不可。书买了不少,但不少书他从来都没有读过。毕竟是首都,北京的书店,也特别地大套。

社会在进步。书越来越多,让人看得眼花,也买不过来了。他不知道世界上哪来如此多的书,而写书的人又何其多。在这书的海洋中,有多少书人们从不知晓其名,更不用说读了。有多少心血和智慧,淹没在了这书的海洋中而不为人知。这隐隐地打击了叶明的自尊和对文学的热情。“我算什么?我能否写成一本书,又算得了什么?世界照样存在,毫不逊色。”他在书的海洋中迷失了,同时又使他宽慰:世界上有这么多的书,何必为自己的小说的命运悲伤呢?

走南撞北,见识多了,心也就不那么死了。时间也是抚慰心灵的良药。叶明的心绪渐渐平静了,不再认为自己的书有那么重要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我的门派太有才盗墓从云南虫谷签到打卡我家老祖天天想跑路传道从太极拳开始明末突围突围为科学奋斗最强战神学习使我快乐![综]阴阳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