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 >明末:从浑河血战开始

第七十六章 熟人来访

第二天一早,严亦飞早早的起了床,却发现他新建的棚户区竟有人来访。仔细一看来者一共三人,其中一人竟还是严亦飞的熟人,那人正是之前投效毛文龙的石城岛上渔民首领于景明。

自从两个月前二人在石城岛上别过,这还是头一次相见,老朋友相见,自然是少不了一番亲切的谈笑。

话说两个月前,收复石城岛时,如果没有于景明的领路和关于岛上情况的情报,那场收复石城岛的仗打的也不可能那么顺利。

而对于于景明而言,严亦飞帮助他报了自己一家七口被杀的滔天大仇,又亲自出言为他争取了亲自手刃仇人的机会,这怎能不让他对严亦飞感觉到感激和敬重呢?

二人寒暄完毕,于景明又为严亦飞引荐了他身旁的二人:“守备大人,这二位是这石城岛上两位里长,一位是潘家屯的里长,名为潘康平,另一位是岛上西吕家屯的里长,名为吕正源。

这石城岛上原有住户二百六七十户,除了一些散居在岛上各处的居民之外,剩下的大都聚集的居住在潘家屯和西吕家屯,这两个村子隔着岛西面的端头湾隔海相望。

据说最早登上石城岛开始定居生活的百姓中一家姓潘、一家姓吕,两村因此而得名。不过随着不断有辽东的百姓,甚至是山东的流民来到岛上,两村中也有很多其他的姓氏居民,并不是只姓潘或只姓吕。

这两个村子中间的地带就是后世石城乡驻地的所在,也是岛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所以说这石城岛上的人文环境,大抵在明末就已经形成了。

这潘家屯和西吕家屯各自有百余户人家,明代规定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需设有里长一人。因此在万历年间,明朝政府第一次踏足石城岛进行行政管理之时,就在这两个村子各自设了一个里长以便于管理。眼前这潘康平和吕正源二人,就是这岛上第二代的里长。

这潘康平和吕正源看起来岁数都不小了,眼见着都不低于六十岁,尤其那潘康平,整个人干瘦干瘦的,脸上一道道的皱纹极深。不过这古代人整日土里刨食,风吹日晒,普遍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严亦飞也不好判断他们具体多少岁。

二个年老的里长颤颤巍巍的要跪下,要对今后这石城岛的上最高的长官见礼。严亦飞则赶忙上前一步扶住他们,对于严亦飞而言,实在是习惯不了这些岁数比自己父亲都大的人跪着向自己行礼,按照后世的话说怕自己因此折寿。

扶住二个老里长之后,严亦飞又是一阵好言安抚,这才让两个老人的心安定了下来。毕竟两个月前严亦飞等人在岛上击败何国用的详情,这两个岛上最有资历和威望的人,是知道不少的。他们也知道,眼前这个看上去年纪不到三十的年轻明军军官,就是他手下的兵击败的何国用。

此时明末的百姓对于大明官军的畏惧一点也不亚于普通的土匪流寇,可能也就相比于鞑子、建奴一类凶蛮的异族人能好一些。

毕竟很多大明官军军纪败坏,所到之处对当地的百姓烧杀抢掠、**当地年轻妇女等等恶行都是家常便饭。

口口伍陸彡⑦④彡陸⑦伍

在这些百姓的印象中,尤其是打仗越厉害的官军,祸害起当地的百姓也就越残暴。而这名为严亦飞的新任守备大人,可正是两个月前,生擒何国用的那人。

这何国用是何许人也,当年可也是石城岛上的土皇上,仗着手下兵士众多,还有一支精锐的家丁马队,之前可是在岛上作威作福的。不过他和眼前这个明军守备对阵不到半日,就落得个被俘身死的局面,可见这新来上任的守备大人的强悍。今日,那二个老里正来拜访严亦飞之前,可是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不过眼见面前这位新来的严守备面色亲切,为人也比较随和,没有什么架子,对他们两个里长也比较尊重,所以他们这才放下心来。

严亦飞亲热的将三人迎向了自己的地窨子。当看到一排排规划整齐、井然有序的地窨子,于景明赞道:“守备大人不仅仗打的厉害,这民事操办也是有一手,这不过登岛还不到一日,就建成了如此一个成型村落,实在是让于某佩服啊。”

两个里长看到这个临时搭建而成的小村子,也是十分的惊讶。二人在心中暗想,这个仅用了不到一天就修建小村子,除了内里的房子都是地窨子之外,其余无论从规划、街道的整齐,还是村子里面的干净程度来说,都是远远的好于自己的村落的,

这让二人都是改变了心中对眼前这个年轻的明军将领,认为只是一个粗莽的武夫的印象。于是也忙不迭的跟声附和起来。

严亦飞则谦虚几句,将三人迎进自己的地窨子,又烧了水泡了茶招待三人。

其实严亦飞在后世就是一个重度的茶叶爱好者,在部队时,当时他的中队中每个士兵都知道,他们的中队长每日都是保温杯不离手,而保温杯里面泡着的,也必定是一杯香甜的茶水。而严亦飞最为喜爱的,则是黄山的毛峰茶。

其实黄山的毛峰茶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盛唐时代。据“中国名茶志”引用“徽州府志”记载:“黄山产茶始于宋之嘉佑,兴呀明之隆庆”。又据明代著作“中国茶经”茶的传说:“正志和尚与茶”。说明黄山茶在明代就很有名了。

明代的黄山茶不仅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提高,品种也日益增多,而且这时的黄山茶已独具特色、名声鹊起,黄山毛峰茶的雏形也基本形成。

扣扣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其实说起明朝的茶饮,以叶茶(散茶)独盛。明朝有绿茶、黑茶、花茶、乌龙茶、红茶都大行其道。

至于明代的饮茶的方法,则经历了历代的几次更迭。其中唐代为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宋代则为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到了明代,则发展为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到了明代,茶馆转换了饮茶方式,不再用茶鼎或茶瓶煎茶,而是用沸水直接浇。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简单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

这种饮茶方式一直流传至今,不仅简单方便,同时也很有趣味。明末时,北京的街头巷尾出现了一种简易茶摊:一张桌子,几条板凳,摆起粗瓷碗,专卖大碗茶,这就是极富盛名的北京大碗茶的前身。

其实在明朝,茶叶的重要性被充分的凸显出来,甚至可以说被官方认为是一种战略物资而严加控制。茶叶也成为茶马互市的基础,太祖皇帝十分重视茶马互市,在地区设立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换马的交易,可见茶叶在明朝的重要性。

明朝的茶禁政策格外严厉,对茶叶的管控力度达到空前高度。明朝控制茶叶有着多方面的考量,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领域考量,茶叶对于中国封建王朝来说都过于重要了。

茶叶对于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如此重要,因此明廷自然就会严格管控茶叶贸易。在生产方面,明朝会设有专门地管理机构,从产地开始就严格监督,严禁茶农将茶叶私自卖给个人,而全部是由国家收购,如果缉私人员发现个人进行茶叶私售,除非以数倍价格追回上交官府,不然将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是死刑。

此时严亦飞的地窨子之中,也有一些精选过的黄山毛峰茶,这些都是严亦飞在佟养真的游击将军府内翻找而得。想必这佟养真,也是一个爱好此道之人,专门花了大价钱从内地买来这黄山毛峰,没想到却成了严亦飞的战利品。

几人坐定,严亦飞先是与两个里长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原住民的情况。接着转向正题,对两个里长说道:“吕里长、潘里长,我此次前来石城岛上,乃是奉了广宁镇副总兵毛文龙军门的将令,巡防海疆,屯田耕种,严防建奴,是要长久驻扎在岛上的的,日后我等便都是这石城岛上的常住百姓。互相之间要多多走动才是啊。”

身份证-五六③⑦四三陆七伍

“正当如此,正当如此。”那为首的吕里长连忙说道。

严亦飞接着说道:“严某眼下带了数百位百姓随行,未来还有更多的百姓会陆续到达,现在最紧要之处就是将这些辽东百姓安置下来,只是现在,这物资还缺不少。”

这吕里长和潘里长一听,以为严亦飞准备伸手找他们要东西了,两人都不敢直接拒绝,但是脸色立马都变得不好看起来。

严亦飞继续说道:“我这个小村子现在还只是一个雏形,还有不少的工作要做。因此严某打算向两位买些木料、茅草、麦秆、柴火,不知有没有。如果有,我愿意付一些银两。这二位里中的居民,有愿意来帮忙的,我每天给他们提供两顿饭食食,绝对保证吃饱。”

“啊,这个当然有,哪个庄户人家里没有麦秆和柴火啊。”两个里正一听是给银子的,脸上立即就多云转晴,这些北地的百姓家中都会存有一些茅草和麦秆,用来御寒或冬日烧火,平时分文不值,只要能卖钱哪有不愿意的,而岛上百姓穷苦,能出来干点活换个饱饭吃谁不愿意。

严亦飞此时也不差这点银子,现在最重要的是赶快把岛上的落脚点和基本的基础设施建好,好方便下一步更多辽东百姓的到来。

那两个里长闻言都是连忙答应,随后向严亦飞告了一声罪,转身就往各自的村落跑去,动作麻利,丝毫没有六七十岁老人的感觉。

相关推荐:极品太子爷偷影子的人末世超级系统修改器一键无敌绝世武王超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