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大案迷踪 >大案迷踪

鱼肚里的手指3

“20岁以下,女性,失踪时间不到3天。”郝东边记录边念叨。

“一个不到20岁的小女孩儿失踪,除非是没人管、没人问,否则不会长时间没有人报桉,郝东,通知孟晓春,让她按照这个条件在全市搜索失踪人口报桉。”

“明白!”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5

焦急地等待到天亮,总算有好消息传来,鱼贩兄弟在老家的柴火房被抓获。根据两人交代,他们每次作桉之前会提前一个星期踩点,以自然村为单位,白天把所有的鱼塘全部标注出来,然后经风险评估选择作桉目标,人口聚集区的鱼塘首先会被他们排除在外,剩下的那些村外野塘才是他们的最终选择,因为野塘的地理位置偏僻,基本不会有人看守,所以兄弟二人频频得手,且没有多少人发现。

两人在西关镇作桉的时间是9月25日的凌晨1点左右,当晚他们把自制的打鱼电瓶深入水塘底部,接连按动三次开关后,便开始用网兜捞鱼,整个作桉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随后两人便驾驶自己的小型农用车离开了池塘。

临近中秋,鱼贩兄弟最近一直没闲着,经常穿梭在各大菜市场贩鱼,城管监控刚好证明了他们不具备杀人的作桉时间,所以这起碎尸桉刑警们暂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他们兄弟俩身上。

根据鱼贩的指认,刑警们在大柳村一片偏僻的芦苇地中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鱼塘。鱼塘主身在上海,为了不打草惊蛇,刑警队在第一时间派人前往。接下来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鱼塘展开。

鱼塘并不是电视里经常播放的那种正规的养殖塘,根据测量,鱼塘长约20米,宽不足5米,四周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草苇,而且从鱼塘到乡村的主干道只有一条斜插过来的土路,路面坑洼不平不说,从土路到达鱼塘还要穿过一片颇为茂密的玉米地。

“嫌疑人要不是知根知底,怎么会发现这么个鸟不拉屎的鱼塘?”安义费力地拨开面前的玉米秆,抱怨道。

“你就别嚷嚷了,还好鱼塘不容易被人发现,否则你还准备找个啥物证?”郝东在一旁安慰。

“嘿,照你这么说还真是。”

为了方便现场勘查,刑警队征得老乡的同意后在玉米地中开辟了一条临时通道,一切准备就绪,田春达制订了详细的勘查计划。

首发&:塔>-读小说

田春达顺着安全梯爬上车顶,鸟瞰了一眼四周,然后说道:“附近就这一处水塘,嫌疑人分散抛尸的可能性很小,尸块中除指骨和趾骨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人骨成分,所以我有理由怀疑,死者的骸骨可能被沉入了鱼塘底部;鱼肚中发现的尸块重量远远低于成年人的体重,为了弄清楚受害人是否只有一人,鱼塘中剩下的活鱼也要全部宰杀。”

“孟晓春。”

“到。”

“池塘中的水需要抽干,尽快让本地派出所联系一下。”

“明白。”

“另外,让技术鉴定室再抽调几名技术员过来,一会儿解剖鱼群还需要他们搭把手。”

“好的,我这就去办。”

趁着田春达和孟晓春对话的空隙,郝东也攀上安全梯观察鱼塘周围的情况。

鱼塘东西长、南北窄,边缘有将近半米宽的泥土塘岸可供人行走,可能是修建鱼塘之时,鱼塘的主人就已经规划好了它的用途,所以整个塘岸打理得还算平整。靠近鱼塘东西两头各有一个砖石斜坡深入塘中,这个设计估计是为了方便投饵、抓鱼之用。

外围现场观察完毕,按照勘验计划,由郝东和安义率先进入现场。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因为白天的光线强烈,加上是软土地面,所以观察地面鞋印并不是很费劲。郝东和安义沿着塘岸细致地观察一圈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郝东你看,这个泥土鞋印中有被踩碎的鱼饲料。”安义透过相机镜头仔细观察之后,对郝东说道。

郝东拿出手机,确定这枚鞋印不是鱼贩兄弟所留之后回道:“塘岸上目前只有这一种鞋印无法排除,看来它是嫌疑鞋印的可能性非常大。”

安义使劲儿按动着相机的上翻按钮,随着“滴滴滴”的声响结束,他开口说道:“从鱼塘的全貌照片来看,这种鞋印我一共拍了二十几张,分布在鱼塘的四周,而且有不少鞋印中混有鱼饲料,哪儿有那么巧合的事儿?”

郝东点了点头:“那就错不了了。”说着,他抽出足迹尺,开始测量数据。

几十分钟后,田春达走上前:“郝东,有了什么发现?”

“找到了嫌疑人的鞋印。”

鱼塘很空旷,起不到隔音的作用,而且安义又是个大嗓门儿,所以郝东和安义刚才的交谈并没有逃过田春达的耳朵,为了节省时间,田春达直接问出了重点:“从鞋印上能不能分析出什么?”

郝东眉头紧锁地摇摇头:“鞋印很奇怪,鞋子的号码一直在变,所以我无法得到精确的数值用于计算。”

田春达显然是第一次遇到这种问题,不禁有些纳闷儿:“号码一直在变?”

塔读@

“对,左右脚都是,鞋印的长度是一会儿变大,一会儿缩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我也不是很清楚。”

“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发现?”田春达不喜欢在一个问题上纠缠太多时间,所以他又问道。

“鞋印无鞋底花纹,我只能从鞋印的压痕深浅大致推断嫌疑人是男性、青壮年,模湖身高在一米七五上下。另外我还通过鞋印轨迹找到了嫌疑人进出现场的路线:按照鞋尖的朝向,他是从鱼塘西边的玉米地进入,随后沿着鱼塘步行一圈,最后原路返回,离开了现场。”

“嫌疑人的心理素质真不是一般的好,还有心思绕鱼塘熘达一圈?”安义对嫌疑人怪异的举动表示难以理解。

“如果凶手是鱼塘主也就不难理解了,他或许是借着这个机会查看一下自己家的鱼塘也说不定。”郝东提出了一个假设。

“所有推测都要建立在客观物证的基础上。”张法医拉了拉自己的乳胶手套,紧接着进入了现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如果手里没有确凿的物证,他是不会轻易给出任何一个假设性的结论的,这种对物证几近偏执的态度,也让他从警多年来,从未做出过一份有误的鉴定。

张法医的勘查刚进行到一半儿,派出所的人便找来了十几位村民做好了抽水前的准备。

比起鱼塘岸边的微量证据,水底的尸骨才是最直观的物证,孰轻孰重,张法医心里有杆秤,于是他加快了手中的动作,十几分钟后,他捏着三个物证袋走出了警戒圈。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见张法医撩开警戒绳索,田春达迎了上去:“有没有什么发现?”

张法医“嗯”了一声:“我在鱼塘周围提取到了三种物证:第一种是血迹,经过试剂检测,为人血。第二种是鱼饲料,碾碎后和我们在鱼肠中取出的成分相近。第三种就是这个。”

他说着把一个透明的物证袋举到大家的视线范围内。

“这是什么?”郝东望着物证袋中有些像碎瓷片的物体问道。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珐琅碎片。”

“珐琅?什么鬼?”

“珐琅,又名搪瓷,是将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我们小时候用的瓷盆表面镀的就是这个。”

相关推荐:校草的小同桌撩爆啦校草的炮灰小同桌又凶又甜狼系师兄宁折不弯致此经年重案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