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趣 > 逃宫 >逃宫

紫禁城名词索引——【殿】

【宝华殿】

宝华殿位于雨花阁后昭福门内,是清宫中正殿佛堂区中主供释迦牟尼佛的一处佛堂,今殿内明间尚悬咸丰皇帝御笔”敬佛”匾额。

宝华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1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后檐明间接抱厦一间,与北面前檐出厦的中正殿遥相呼应,成南北对称格局。

清代,宝华殿明间设四方铜镀金大龛一座,内供金胎释迦牟尼佛一尊。龛前供案上供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铜像。东、西次间沿墙供案上亦陈设佛像、供器。这里的日常佛事活动主要是喇嘛诵经和设供献等。清代皇帝每年数次到这里拈香引礼。

宝华殿前为一广场式院落,院中央洁白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置”大清乾隆乙巳年造”款三足宝鼎青铜大香炉一座,靠北东西各竖汉白玉石基座幡杆一根。清代,这里是宫中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场所,如一年一度的“送岁”、“跳布扎”等。

【传心殿】

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m,东西宽25m,占地面积2500㎡。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传心殿院落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景行门面阔3间,明间前后檐开门,黄琉璃瓦悬山顶。门之北为传心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各3间,值房5间。再往北,是清史西馆。

传心殿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2月至5月和秋季的8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传心殿建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

【南薰殿】

南薰殿始建于明代,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西南,为一独立的院落。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

殿内明、次间各设朱红漆木阁,分5层,奉历代帝王像。每轴画像均用黄云缎夹套包裹,装入木色小匣,按阁之层次分别安放。殿之东室安奉历代皇后像;西室放置一木柜,贮明代帝后册宝。

明代,上徽号、册封大典前,阁臣率中书于此撰写金宝、金册文。明崇祯三年,命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置于文华、武英两殿,清乾隆十四年命重新装潢,移藏于南薰殿。殿内明间有乾隆《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文中详细记载殿内尊藏:自太昊、伏羲以下,共有帝王贤臣画像(卷、册、轴)共121份,所绘大小人像共583名,其中帝后像黄表朱里,臣工像朱表青里。

【太极殿】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太极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外檐绘苏式彩画,门窗饰万字锦底团寿纹,步步锦支摘窗。室内饰石膏堆塑五福捧寿纹天花,系清末民初时所改。明间与东西次间分别以花梨木透雕万字锦地花卉栏杆罩与球纹锦地凤鸟落地罩相隔,正中设地屏宝座。殿前有高大的祥凤万寿纹琉璃屏门,与东西配殿组成一个宽敞的庭院。

后殿为体元殿,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明间开门。后檐接抱厦3间,为长春宫戏台。

【体和殿】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东西配殿相连。该殿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

【体元殿】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西配殿为乐道堂,东配殿为怡情轩。

【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小长街北段钦昊门内,东临东筒子路,西邻景阳宫。始建于明代,初名玄穹宝殿。清顺治朝改建,后避康熙皇帝讳更名为天穹宝殿。

天穹宝殿的院落为长方形,南墙正中开琉璃门1座,名天穹门。门外有横巷,东抵东筒子西侧宫墙,西端为钦昊门。院中正殿坐北朝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殿内悬乾隆皇帝御笔楹联“无言妙化资元始,不已神功运穆清”。东西配殿各3间,南院群房9间。

此处乃祭祀昊天上帝之殿堂,是宫中道教活动的场所,并与钦安殿、大高玄殿同为贮藏宫中道经之处。殿内原悬挂玉帝、吕祖、太乙、天尊等画像,每年于此举办天腊道场(正月初一)、天诞道场(正月初九)、万寿平安道场(皇帝生辰)等活动,平时由景阳宫太监负责洒扫。

【文华殿】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始重建,其时武英殿尚存,因此“一切规橅殆依明制为之”。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

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清代以大学士、尚书、左都御史、侍郎等人充当经筵讲官,满汉各8人。每年以满汉各2人分讲“经”、“书”,皇帝本人则撰写御论,阐发讲习“四书五经”的心得,礼毕,赐茶赐座。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明代设有“文华殿大学士”一职,以辅导太子读书。清代逐渐演化形成“三殿三阁”的内阁制度,文华殿大学士的职掌变为辅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权限较明代大为扩展。

【传心殿】

传心殿在本仁殿东,康熙二十四年建,广五楹,内祀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有虞、王师禹、汤、文王,皆南向。先圣周公东位西向,先师孔子位西东向。

【英华殿】

英华殿位于紫禁城内廷外西路西北,始建于明代,初曰隆禧殿,明隆庆元年更为今名。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英华殿是明清两代皇太后及太妃、太嫔礼佛之地。

整座院落南北长80m,东西宽约60m,占地5000?左右。分为南北两进院,南院中部辟山门,门后为宽敞的庭院。第二进院门为英华门,正北即英华殿,门、殿之间有一碑亭,。殿后宫墙西北隅辟门,北出可至神武门内西横街。英华殿院落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跨院,东跨院及内诸旗房于清乾隆八年拆除,改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至今尚存。

英华殿坐北面南,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梢间为槛窗,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殿内设佛龛7座,供西番佛像。殿前出月台,上陈香炉1座。台前有高台甬路与英华门相接。甬路两侧菩提树各1株,为明万历皇帝生母圣慈李太后亲手所植。殿前碑亭内石碑上刻乾隆御制英华殿菩提树歌、提树诗。殿的左右有耳殿各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均明间开门,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4扇,次间为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窗各4扇。

明代每年万寿节、元旦于英华殿作佛事,事毕之日有人扮作韦驮,抱杵面北而立,其余僧众奏诸般乐器,赞唱经文,并于当晚设五方佛会。每逢夏历四月初八“浴佛日”,供糕点“大不落夹”200对,“小不落夹”300对,供毕分别赐予百官。明慈圣皇太后薨,万历皇帝上尊号曰“九莲菩萨”,奉御容于殿中。

清代皇太后、皇后俱以此处为礼佛之所。祀神日于案下设小桌,供奉“完立妈妈”。平时每月供乳饼及水果,设太监专司香烛、扫洒、坐更等事。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帝亦曾亲诣此殿拈香礼拜。

【中正殿】

清宫佛堂名,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建福宫花园南,主供无量寿佛。清宫中正殿佛堂区的统称。清代档案、文献中,常把以中正殿为中心的一组佛堂建筑(计有:中正殿、中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香云亭、宝华殿、雨花阁、雨花阁东西配楼、梵宗楼10处)总称为“中正殿”。康熙三十六年设“中正殿念经处”,主管宫内喇嘛念经与办造佛像等事务。清代中正殿一带,在明代有道教神殿玄极宝殿,后渐次更名为隆德殿、中正殿。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从目前仅存一些诗赋中的描写来看,谨身殿虽然也还是今天的这种“歇山顶”,按工字形三台的实际宽度衡量,“镇极而峥嵘”的谨身殿,建筑体量的高大显然相当可观,而有“悬鱼惃凛而下垂,拒鹊媋而上腾”的描述。还有我国早期歇山顶建筑中,两山不用山花封堵,使用“垂鱼惹草”的特征,证明早期的谨身殿还有宋元遗风。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北三台正中御路石雕,长近17米,约200吨。乾隆25年凿去原有明代纹饰38厘米,改刻如今云龙图案。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各两梢间为暖阁,殿内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至十三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奉先殿】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奉先殿为建立在白色须弥座上的工字形建筑,四周缭以高垣。前为正殿,后为寝殿。前殿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22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开门,为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后檐中5间接穿堂,余皆为槛窗。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香帛案、祝案、尊案等。后殿面阔9间,进深2间,建筑面积755.00㎡。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外檐彩画亦为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前檐中5间接穿堂,余为槛窗。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为“同殿异室”规制,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前后殿之间以穿堂相联,形成内部通道。室内皆以金砖铺地,浑金莲花水草纹天花。殿前月台宽40.00m,深12.00m,总面积500.00㎡,陈设日晷、嘉量。须弥座及月台四周设栏板、龙凤纹望柱。无配殿、庑房,仅在殿前奉先门外正南有群房13间,为神库、神厨。东一小院,内有一座3间的小殿,为明嘉靖帝朱厚熜为奉其父兴献王朱佑杬而建。

按清制,凡遇朔望、万寿圣节、元旦及国家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行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皇极殿】

皇极殿为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皇极殿建于青白石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

【交泰殿】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宫宁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康熙八年重修,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就将一块高134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内宫交泰殿门前,上面刻着他颁布的严禁太监干预政事的一道敕谕。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钦安殿】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南北中轴线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十四年添建墙垣后自成格局。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后于1970年的*时期拆除。

殿为重檐盝顶,坐落在汉白玉石单层须弥座上,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顶。殿前出月台,四周围以穿花龙纹汉白玉石栏杆,龙凤望柱头,惟殿后正中一块栏板为双龙戏水纹。钦安殿的雕石是紫禁城建筑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月台前出丹陛,东西两侧各出台阶。院内东南设焚帛炉,西南置夹杆石,以北各有香亭1座。殿前院墙正中辟门,曰“天一门”,东西墙有随墙小门,连通花园。

钦安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清朝每年元旦于天一门内设斗坛,皇帝在此拈香行礼。每遇年节,钦安殿设道场,道官设醮进表。钦安殿事务由太监道士管理。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称奉天殿。永乐十九年正月初一第一次举行受贺大典,四月初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全部化为灰烬。明成祖非常惊恐,认识这是天对他滥用民力的惩罚,也可能是祖宗对他迁都的不满,所以,没有重修三大殿,并把北京称为行在,此后仁宗和宣宗都有迁都回南京的打算,因为紫禁城最恢宏的三大殿在明成祖、仁宗、宣宗三朝都是一片瓦砾。正统五年重修竣工。嘉靖三十六年再遭雷击,大火延烧至午门,全部被毁。嘉靖四十一年重修竣工改称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再度被烧毁,万历三十一年清理火场,万历四十三年开始重建,天启六年竣工接受朝贺。清顺治二年改称太和殿。康熙十八年,不幸遭灾倒塌不能使用。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中间七间均安装4个大隔扇门,两端各两间均安装格窗,为东西暖阁,殿内暖阁门旁左右各一龙柜。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通晓四夷语言,日行18000里;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养心殿】

养心殿,明代建造,清重修。顺治时皇帝住在养心殿,并死于养心殿,康熙时设造办处于此。雍正为康熙守孝位于此,孝期满后,于是移居于此,从此成为政治中心。西六宫南,由于从清雍正帝后为历代皇帝的寝宫,所以很受关注。

乾清宫前西出月华门,为东一长街,门正对面为琉璃随墙门——遵义门,又称膳房门。进门正对面为黄色琉璃照壁,其后为养心殿第一进东西横长的院落,院内西侧、东南、东北墙根下为连檐通脊的廊房3间,共34间。建于乾隆15年,为太监的值房。

南面正中为养心门,南向。歇山琉璃门楼,进门为木照壁,牌楼式,中间为隔扇门可开启,但是平时不开只有皇帝进出养心殿的时候才开。绕过照壁是养心殿的正殿,也是第二进院落,南北长63米余,东西宽近80米,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院落分前院(养心殿前殿)和后院(后寝殿)。

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间和西次间、西稍间前出卷棚悬山顶抱厦,正中三间为一敞间,上书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四个大字,屏风背后有通往后殿的两小门,曰恬澈、安敦。北墙设书隔,东西按板墙壁与东西暖阁相隔,墙南各有一门通往东西暖阁。

东暖阁就是东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向前后两室,以隔扇分割。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是清末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地方。东暖阁西南原有御笔“明窗”,为皇帝每年元旦开笔之处。北室虚分东西两室,东1间小室无窗,靠北墙为床,为皇帝斋戒时的寝宫,此室有仙楼,原为供佛处。西室靠北位窗,西小间北窗下设宝座,有匾“随安室”、“寄所托”等,为皇帝御笔。后“随安室”匾移到了东小室寝宫床上。“寄所托”原为后室之中室,清末改为“寿寓春晖”。

西暖阁就是西次间和梢间,分南北前后两室,前室西为“三希堂”,额为乾隆御笔,因内储晋代书法大家王氏的三张书帖而得名。东墙有小门通中室——勤政亲贤,匾额为雍正御笔,南为窗,北设宝座,为皇帝召见大臣之处。为保密,南窗外抱厦设木围墙。东为夹道,有门通后室。后室也隔有小室,西室曰“长春书屋”,东室为“无倦斋”,乾隆间设佛堂于此,养心殿西耳殿为“梅坞”,为乾隆39年添建。殿面南,1间,黄琉璃瓦硬山顶。

前殿东配殿,明建,面阔五间前出廊,黄琉璃瓦硬山顶。初名为“覆仁斋”。明间开门,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配殿规制同东配殿,,初名“一德轩”。东西配殿清代无殿名,雍正以后设佛堂于此,是皇帝专用佛堂。

穿过养心殿正间“安敦、恬澈”二小门为穿堂,直通后殿。后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硬山顶,明代曰“涵春室”,清代无殿额。正间额曰“乾元资始”靠北墙为一炕,正间南为穿堂与前殿正间相连,成工字殿。东西次间梢间为槛窗。西梢间为“华滋堂”内设床,西次间为南窗下设通炕,北墙设雕龙柜。东梢间为“自强不息”,内设床,床上额曰“又日新”。东次间靠北墙下设宝座,上额曰“天行健”。

后殿东耳房为“体顺堂”,明建,初明“隆禧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绥覆殿”,后改为“同和殿”,光绪时改今名。面阔5间,前出廊,东与东围房相接,黄琉璃瓦硬山顶,为皇后所居。

后殿西耳房为“燕喜堂”,明建,初明“臻祥馆”,雍正时,无殿额。咸丰赐名“平安室”,光绪时改今名。同体顺堂,为妃嫔所居。

东西耳房外有东西向的围房,6间前出廊。北接小房2间,与前殿东西配殿后围房相连。为妃嫔等待侍寝时的值房。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

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养性殿】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的养性门内。为宁寿宫后寝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仿内廷养心殿建造,体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

殿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3间,每间以方柱支撑,隔为9间,前接卷棚抱厦4间。明间、次间开门,原为三交六菱花扇,现为玻璃门窗,明间4扇,余各2扇。进深4间,室内隔为小室数间,曲折环。明间前后开门,中设宝座,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片金升降龙天花。左右置板墙与东西次间相隔,墙各辟门,对称而设,门楣之上置毗庐帽。东暖阁分为前后两组空间,前曰明窗,后曰随安室,室东悬“俨若思”匾,皆乾隆皇帝御笔。西暖阁隔为数间小室,北室为佛堂,建仙楼两层,内置佛塔、佛像,肃穆有制;南室称长春书屋。尽间仿养心殿三希堂制辟为墨云室,因毕沅进古墨而定名。西山墙外耳房仿养心殿梅坞而建,与殿相通,取名香雪堂。内以白石依墙堆砌山景,南面开窗,西、北、东三面彩绘壁画,西山墙辟小窗可观宁寿宫花园一角。

养性殿作为太上皇帝寝宫,原为和玺彩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晚膳。此殿在光绪十七年重修后,除墨云室仍为和玺彩画外,其它均改为苏式彩画。

【中和殿】

中和殿,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超级武道老夫少妻:极品小后妈难耐兽性总裁我的前世大有问题万古第一帝我们的1649白茉莉与红玫瑰超维入侵绝色修罗错爱狼妖艳冥妻